新闻动态
河图、洛书证圣道——河图
图片
“观心得道学说”,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前辈是用河图和洛书阐述其机理,表述其理义的。研究“观心得道学说”,必然应当研究河图和洛书的机理,运用这两个古传的精辟的示意图指导我们直入佛道圣境之中。
河图是圆形图,它表述的是阴阳合一,五行一炁,是无为顺生自然之道。
洛书是方形图,它表述的是阴阳错综,五行克制,是有为逆运变化之道。
圆以象天,一炁流行,浑然天理,无修无证,从太极中安身,所以了性。
方以象地,两仪变化,天人合发,有增有减,在阴阳中造作,所以了命。
河图是无为之象,无为者纯阳未破,或修爻补损,清地平基,筑基炼己已经成就者,上德之人可按照河图所示之理法修持。
洛书是有为之象,有为者后天已交,是先天破漏,德捐命耗,心虚体败,需修德养心、添油接命,中下之人应按此洛书图示之理法修持。
分析上德之人,他(她)的五行在各方面都是一种“合一”状态,其中的先天祖炁未曾损伤或者已经补齐,在其内环境中性命这两大系统本是一家或已经修证成为一家,这也不需要再等待返还之类的方法修证。这一类人,只需用天然真火,进行温养之,使内环境的先天状态不被后天所伤,待到神全炁足,诚则能明,由中达外,露出法身,永久不坏,历劫长存。道家就称之为“身外有身”,佛家就称之为“跳出轮回”,儒家就称之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分析中下之人,有的或因为被本身的气质所局限,有的或因为被不良积习所累困,先天破损残缺而后天用事,性命分为两处,如果没有有为之道,那么已经丢失的必然难以返回,已经失去的必然难以还原。虽然世间也有不少志士,但是如果不遵守自然法则而修,绝不可能成功。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用图示以留传世间,使后人深玩其义,从而依理循法各了性命,直超彼岸。
《易经》的坤卦传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的意思是指“谨固牢藏”;直,的意思是指“至中至正,不偏不倚”。所以用“敬直”内率自己之性就称之为道修,也即是河图所表述的“无为自然之道”。
“义以方外”,义的意思是指“变化裁制”;方的意思是指“不动不摇,循规蹈距。”以义方外,就是修道方法中的一种有为教修方法,也就是洛书所表述的“有为变化之道”。无为以修内,有为以修外,修内者性也,修外者命也。
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性功之中含命功,自诚而明也;下德者,须先修命而后修性,命功之中含性功,自明而诚也。
“自诚而明谓之性”,是为上德者而立说;“自明而诚谓之教”,是为下德者而立言。
河图和洛书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内圆外方的示意图,使众生明白上德者通过修内圆之河图以制外方的洛书,先修先天之圆而后修后天之方;下德者先修外以安内,先方而后圆。虽然是如此说理立法,但是也要注意下德者必以内圆为本,但不可过于着重处在外方。这里的“方圆”二字,大有妙用,圆并非是指空寂无为,其中包含着防危虑险之功;这里的方,也非断绝人事,其中含有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知道了河图五行一炁,中黄一点,则圆之所为圆,不落于寂灭着空之学矣;明白了、悟出了洛书当中的五行错综,克中生有,纵横顺逆,到头总归中黄,则方之所以为方,不落于勉强执相之学矣。方之圆之,总在中黄一点,方亦从此而方,圆亦从此而圆,识不得中黄,方亦不是,圆亦不是。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就如同:“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情意味,料得少人知。”
一、河图理法精要
研究和探讨古河图与洛书,掌握其中“观心得道”的精髓,应当将达两个图中分别所包含的理义,逐图分而析之,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明了其中所含的天机所在。
河图是一个五行顺行的自然模式图,反映自然无为之道。传说中伏羲时代有龙马出孟河,龙马的背上有点,“七二”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九四”在右;“五十”居中。
图片
其中的五个方位之象五行,“七二”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一六”在后,象北方“壬癸水”;“三八”在左,象东方“甲乙木”;“九四”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居中,象中央“戊己土”,中央五点,又象太极含四象,中间一点,象太极含一炁。
河图共计五十五点,将先天数和后天数聚于一图之中,以中心一点向外展开而论,只是十点即可概括(二五之数),这个二五之数,分阳分阴,其实“一五”可以概括,“一五的核心,就是中央的一点。由这个“一”化生出五行,又因为五行分为阴阳,所以就生出十数,又由于五行它们各自又分为阴阳,所以就积为五十五点,构成总的河图之象数图形。
前辈们指出:“一三五七九”属天,“二四六八十”属地,根据天阳地阴的阴阳属性,“一三五七九”就属于先天阳性之数,是一个阳五行;“二四六八十”属于后天阴性之数,是一个阴五行。先天生之,后天成之,这就是天地造化之道,这个造化的机理都含在一个阳五行和一个阴五行之中。
图片
虽然分为五行,实质上也只是一阳一阴的变化运用,也是一炁来往运用。
人是万物之灵,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内身国中都具有这些阴阳五行之气。但是,这些五行,分为先天五行和后天五行两大系统,先天五行属于阳性特征,在数中以一、三、五,七、九喻示,称为阳五行。
一数,在人体内比喻元精、属水,是壬水。
元精是不精之精,它的质量纯粹,发而为智。
三数,在人体内比喻元性、属木,是甲木。
元性是无性之性,它的质量柔慈,发而为仁。
五数,在人体内比喻元炁、属土,是戊土。
元炁是无炁之气,它的质量纯一,发而为信。
七数,在人体内比喻元神、属火,是丙火。
元神是不神之神,其体性质圆通,发而为礼。
九数,在人体内比喻元情、属金、是庚金。
元情是无情之情,它的性质刚烈,发而为义。
图片
人体内的先天阳性系统,分为元精、元性、元炁、元神、元情等五元。这五元既备,那么五德(道家称五德,儒家五常)就含蕴于其中。五德是指德的五个基本元素:“仁义礼志(智)信”,德的这五大基本元素,是先天五元升质变化的基础,德的这五常能不断培育升华凝聚,佛性的各种元素即具备而逐步形成上德,就会使修真者自然而然地进入道境之中。
五元也是五行之气,五德也是五行之性,这两大类气性共同构成五元、五德,五元、五德都生于先天,是信息的一种全息遗传携带,“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一种说明。这些先天信息藏于后天之中。当人在胞胎之中吋,混混沌沌,一炁浑沦,形迹未见,这个理性就已具备,所谓未出生者,就像图中五点攒于一处,呈太极之象,古人教穷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就是指这种特殊生理环境和隐显生理状态,图为这一环境是在未生身以前就具备的,所以就称之为先天。
后天五行属于后天阴性特征,在数中以二、四、六、八、十喻示,称之为阴五行。
二数,在人体内喻识神,属火,是丁火。
识神是至灵之物,其性贪,感则生乐。
四数,在人体内喻鬼魄,属金,是辛金。
鬼魂是主死之体,其性恶,感则生怒。
六数,在人体内喻浊精,属水,是癸水。
浊精是至浮之物,其性痴,感则生哀。
八数,在人体内喻游魂,属木,是乙木。
游魂是主生之体,其性善,感则生喜。
十数,在人体内喻妄意,属土,是己土。
妄意是至动之物,其性乱,感则生欲。
图片
以上的识神、鬼魄、浊精、游魂、妄意这五种源性物质称之为五物,五物具备之后,内五贼即于此中分别寓之,人的内五贼就是指“喜怒哀乐欲”。
这后天系统中的五物、五贼,虽然都是五行所化,但是其中犹有分别。五物之中的精、神、意,都是后来生成发育起来的五物之一。这其中,体元系统中本体性体的魂与魄最先出现,其中的魂更先于魄而出现并且形成。
魂,是人体内本体全息系统中体元之一,前人认为它是历劫轮回的种子,为人为鬼是它,为圣为贤是它,为善为恶也是它,披毛戴角也是它,身未生时他先来,气未绝时他先去。当胎儿破胞出头之时,哇的一声,即魂入窍之时。魂一入窍后,接受到后天木气的滋养,与先天的元性相结合,就出现假依真存,所以婴儿落地无声就不易成活,因为它的游魂未进入肉身这一载体的身躯之中,内环境中虽然有元性,但是元性不能单独存在于内环境之中。所以虽然假借真存,但是真亦借假而留,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魄,这个本体性体之一是一个借血气而存在之灵,它受到金气的滋养而凝结。人出生以后,七七四十九日才完整地形成,人死后也是七七四十九日它才完全消散。所以在世俗间,出现亡人后,祭奠是定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就是根据这些玄源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民间风俗。
魂是一个全息的独立体,具有客观独立时空存在特性,具有迁动移位性,它可以离此而去彼,离彼而去此,进入不同的载体(躯壳),从而轮回不息,历劫不坏。魄虽然具有全息独立存在的特性,是人体内环境中本体全息体的性体之一,但是它是随着载体(躯壳)的存在而存在,或者消亡而消亡。识神在内环境中虽然是受火气而生成,但是也是在魄形成的基础上所生成。浊精虽然是受水气而生成,但是在信息源上是归魄所统摄。意,在这里是指后天的逐渐形成的妄意,思虑动作,它能役使精、神、魂、魄这四大类后天之物,共称五物。
五物、五贼,都是全息性地暗含于先天之中,生身以后逐步形成和完善,所谓已出生而成者也。由于其事都在生身之后,所以称之为后天。至于“心肝脾肺肾”,这些显态的组织与器官,浊而有形,是人体的显态五行,是物源性的后天生理组织,这里就不进行讨论,而玄元组织器官,我们已经研究过“玄元组织心”这一内修关键的组织器官,其它的“肝脾肺肾”,则留待今后再共同研究。
人体在有生之初,后天五行与先天五行,是两而合一,五物为五元所统摄,五贼被五德所制伏,一举一动,都是先天主宰,后天不过为役从,这是最佳的一种先后天统一状态,是修真者应当实践和保持的一种状态。这一状态是成仙作佛的最佳内环境。
按照河图之理分析和研究人体的光天至后天的发展过程,必须分析和掌握人体生命形成、发育、成长过程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这一分析研究,掌握后天返先天,返老还童的真意。我们首先探讨婴儿无识无知生理阶段的心理状态,这一阶段的婴儿心理状态是:
至善无恶,因而仁就自然会生发。
仁是元性显露的外显信息,仁与元性之间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人我两忘,因而义就自然会生发。
义是元情显露的外显信息。义与元情之间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声色不迷,因而智就自然会生发。
智是元精显露的外显信息。智与元精之间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心气平和,因而礼就自然会生发。
礼是元神显露的外显信息。礼与元神之间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诚一不二,因而信就自然会生发。
信是元炁显露的外显信息。信与元炁之间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在婴儿阶段,他们的状态都是以先天为主的生理状态,只是由于他们不能用显态后天的方法明显地表述他们的先天感受而已。他们静的时候,则是先天五元状态,他们动的时候则是五德状态。他们的动与静都是先天用事,其中虽然间夹杂有“喜怒哀乐”的痕迹,但是都是出于无心,喜而不留,怒而不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喜怒哀乐”都处于正常生理允许的阈值以内,处于中间值状态,虽然“喜怒哀乐”会生发出来,但是都是处在于一种较佳的中间值状态,古人将这种“虽发皆中而不偏”状态称之为“和”,称为“中和”。
这也就是古人称之的“无欲”或者“清心寡欲”状态,无欲并不是指木呆状态,更不是植物人状态,而是后天心理活动处在修真生理正常允许值状态以内,可以说“喜怒哀乐欲”皆有,但是都较好地处于虽发皆中而不偏的“中和”状态。在这种清心寡欲的生理状态下,体内的“精神魂魄意”这些各种生理系统就会各安其位,充分发挥其先天生理功能,没有超修真生理阈值心理活动所产生的毒素、抑制素、干扰素的影响和干扰,就能充分发挥先天五元、五德栗统的主宰作用,使修证者进入先天的更深领域之中求证,完成全系统性的先天变化过程。
体内的先天系统与后天系统在正常生理阈值范围内和谐而统一,体内的阴阳系统就会自然相交,河图中所表述的“二五”阴阳系统中所含的精华,就能发生玄妙的结合而凝结成为一体。这些耦合过程中可能是先天动而后天成,或者后天动而先天成,真不离假,假不离真,真赖假以全,假赖真而存,浑然一体,无伤无损,圆成俱足,就像河图中的五行阴阳同居,先天五行处主导地位,后天五行处辅从位置,形成一炁流行之象。
古人教导后进的修真者:“穷取娘生面”。这就是指的这种生理内环境状态。人体发育成长到了二八之年,也就是十六岁左右,先天炁发育盈足,就会出现阳极而阴潜生,先天交于后天,由先天五行处于主位,后天处于偏位,发展至后天处于主位,先天居偏位。于是产生体内先天三元系统的不稳定状态,因而出现传统中所说的魂魄不定,识神起而精窍开,意乱心迷。识神、浊精、游魂、鬼魂、妄意这后天五物一并兴生而成,“喜怒哀乐欲”这五贼相互戕害,兴风作浪,扰乱内环境。先天的元神、元精、元性、元情、元炁这个五元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直接影响“仁义礼智信”五德的稳定,使内环境的五元和五德这两大系统的生理机制渐次剥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使体内阴气猖獗而阳气耗尽,自然进入死亡之路。这就是顺则生人之道。
历史上只有圣人掌握着先天之学,能在先天未发展至巅峰由阳转阴之前就及时依理依法保阳,这个阳就是指五元、五德。于后天将生成对内环境形成干扰破坏之时,就及时依理依法退阴,这个阴就是指后天系统中的五物、五贼。圣人掌握了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变化机理、机制,自如地借后天养先天,以先天化后天,行无为之道,直入圣基。
无为之道, 仍然没有超越河图中所深含的妙理。河图是自“中”而生发阴阳这两大五行系统,这也即是生人顺生之道,顺行的变化机理全部都包含在其中。
河图中所表述的五行、阴阳有机地相结合,形成一炁浑然的状态,这也就是生圣逆运之道。“逆运”一词与返还的概念并不相同。逆运是逆藏五行归于中黄太极,形成先天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后天系统处于抑制服从状态,复见父母未生以前面目,一炁浑然。
孟子曾云:“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卒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因为心是一身之大主,心中具有“仁义礼智”这四方面的德性。用一心而培育“仁义礼智”,用纯是天真佛性的上德再造内环境,达到一定的量级后,身内的五物、五贼,都会顺听其命,从而实现五行攒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性命混融一体,阴阳浑化,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但是,修真者应当明晓这个心,不是身内显态的肉团这个顽心,而是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着,所谓元牝之门者是也。这个心的特点是:无方所,无定位,拟之则失,议之则非,不可以言传,不可以笔肖,开阖有时,动静自如,不偏不倚,至虚至灵,强而名之,是无极或者高质元层次的太极状态;强而图之,就是一个圆圈的〇,也就是河图中央的一点⊙。因为这个心是天地之根,是性命之源。历史上的高明者,用图以三个圆作连环样,将“性心命”括于三个连环圆圈之中,使人观图而自醒自悟,在这个“心”上下功夫。
这个心,其大无补,其小无内,三千大千容不得他,释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经说不像他,儒家六经四书论不及它,道家丹经子书千帙万卷形容不尽他。如果说他无,则又活活泼泼,如果说他有,则又杳杳冥冥,有无不立,动静不拘。
有此心,则出死入生,失此心,则出生入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心的得失之间。
“仁义礼智”的根基在于心,根于这个特殊性的心。这个心内含有五行之气,但是没有五行之质,这个心暗藏于五行之中,但是又不落于五行之中,他源本于父母未生以前,但是可以现于既生以后,他虽寂然不动,但是可以感而遂通,所以能主宰“仁义礼智”四德,这个心又有“信”的名称。这个信不是常人言语之中的信,也不是儒家所言的那种做人的信,而是一种阴阳合一,真实无妄之信,是灵信、玄信。真实者,就是含有“妙有”的一种真实;无妄者,就是“真空”的一种状态,这种真空并不是顽空。它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义礼智”这四大上德的基本元素都包容于其中。
无为之事者,是一种以道全形的修证实践过程。以道全形,就是用五德的根本、关健元素之一的信,来统驭其他四类上德的基本元素:仁、义、礼、智,使“仁义礼智”这散居在周边的四大元素归于中央的一信之中,也就是将“仁义礼智”归于一心;也就是将“仁义礼智”归于一中。
信,就是指的这个心;中,归根而言就是一炁,一炁流行,五元、五德凝结不散,浑然形成先天的太极,不渗不漏,因而后天的五物、五贼,也就由服从先天的五元、五德,进一步化而为阳,这样一来,先天炁,后天气,两合而一,了性即了命,上德无为之道,河图的理义就完全展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下一篇:没有了